好宝宝
寓教于乐,育儿启蒙的首选平台!

什么是新生儿出血症

06-29 14:20 好宝宝 116

新生儿出血症又名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所致。因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胎儿所摄取的维生素K很少,因此婴儿出生时血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较低。维生素K缺乏,致使体内凝血因子(II、VII、IX、X)的生物活性不能被启动,无法参与凝血过程,因而很容易自发出血或外伤后出血不止。所以新生儿在出生后都有发生出血的倾向。另外,孕母存在肝胆疾病;或服用维生素K抑制药物(如抗惊厥药、抗凝药、异烟肼等),则胎儿体内维生素K储存更少,出生后发生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应指出的是纯母乳喂养儿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机会是牛奶喂养儿的15-20倍,原因是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比牛奶中少得多,这与母乳喂养儿肠道菌丛产生维生素K较少有关系。

该病多发生在新生儿早期,常见于生后2-4天,个别小儿可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患儿出血部位不一,可为单一部位,也可为多处出血,以胃肠道出血最多见,表现为吐鲜血或排黑便。还可表现为其它出血形式,如脐带残端渗血、皮肤出血、颅内出血等。有轻微出血时,患儿一般情况尚好,往往未能引起注意,因此有时容易贻误病情。若出血量多,患儿可出现贫血;如有颅内出血,则危及患儿生命,死亡率很高。

什么是新生儿出血症

什么是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根据发病时间的早晚分为两种类型。有的小儿生后24小时内就发病,这与其母孕期患有肝胆疾病,或产前用药,导致胎儿体内维生素K贮存进一步减少有关,称为早发性新生儿出血症;也有部分小儿在新生儿晚期(即大于14天)方才发生出血,这多因患儿系纯母乳喂养,维生素K摄入不足所致,故又叫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出血症。这种类型的出血,常见发生于颅内,如出血量多,部位广泛则预后极差。因此,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小儿,不明原因出现烦躁、哭闹、易激惹、面色苍白等表现,要及时就医,诊治越早,预后越好。从这一点上看,纯母乳喂养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应提醒孕期的妇女注意此病的预防。

新生儿出血症重在预防,在强调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益处同时,要提醒有发生新生儿出血症的可能性。目前,医院和保健部门都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但我们千万不可忽略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即纯母乳喂养的小儿维生素K缺乏明显。一位母亲辛辛苦苦经过十月怀胎终于顺利地生下了她的小宝宝,遵照医生的指导,只给孩子吃母乳,她的乳汁分泌很足,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白白胖胖的,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哭闹不止,面色苍白,年轻的母亲不知所措,赶紧到医院求治。结果孩子是颅内出血原因是维生素K缺乏。幸好处理及时,颅内出血量尚少,孩子得到及时救治。由此我们再次提醒家长:新生儿出血症只要及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是给怀孕晚期的妇女服用维生素K。目前有人主张孕母37周后开始每天一次口服维生素K10毫克;生产后改为每周一次,剂量仍为10毫克,直到第12周。此外新生儿生后肌注10毫克即可起到预防作用。如果小儿已经有出血表现,必须马上带患儿及时就医。如果出血量较多,病情严重者,医生会考虑输血治疗,而且尽可能输新鲜血,这样可更有利地补充凝血因子,同时又能纠正贫血。

免责声明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您可能需要
热点文章
  • 在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谁家要是生了大胖小子,那真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说明妈妈会生养,有福气,仿佛宝宝胖就代表着健康结实。的确,胖嘟嘟的宝宝的确看起来呆萌可爱。但是,用长得胖不怕来判断宝宝是否发育正常...
  • 首先,什么是心脏卵圆孔?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室之间的一个通道,来自母亲的脐静脉血也正是经此通道进入胎儿的左侧心腔,然后分布到全身,以此提供胎儿发育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孩子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
  • 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五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皮肤、眉毛、头发...
  • 婴儿生理性贫血是指出生后的婴儿由于体内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减低引起的一种贫血表现,这是每个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所以称为婴儿生理性贫血。为什么出生后的婴儿体内会发生红细胞破坏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