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曾开辟“幼吾幼”专栏,探讨一些父母亲及幼教工作人员所关心的问题。第一篇由发行学前教育月刊的信谊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人张杏如女士执笔,她以“妈妈这一行”为题,提醒妈妈们,孩子需要“看得见”的母爱,请妈妈们不要怕爱孩子太多,但要爱之得法,而不能“错爱”。最后她呼吁大家共同关心孩子们所处的社会,请所有大人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给孩子们一个安全而快乐的生长、学习环境。
文中提到她的儿子今夏将入小学,说孩子必须自己走路上学。“可是,路上尽是横冲直撞、吃人的‘老虎’;斑马线前从来不会有停下来让行人穿越的车子;行人道又成了摩托车快车道。我难道能老牵着他的手,让他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牵肠挂肚的这段忧心话,不是家有幼童的母亲们共同的心声吗?
如何给孩子一个真正安全的大环境
可悲的是,呼吁归呼吁,粗心人仍然莽莽撞撞,所以,保护孩子还得靠自己。多年前我三个孩子刚入小学时,我就扮演了三次牵孩子的手上学的傻妈妈。
当时有不少邻居和亲戚朋友都笑我,批评我不懂教育,说应让孩子学习独立。
我真不懂吗?我是按着一定的步骤、进度与方法,为孩子施行交通安全教育。第一阶段,我牵着孩子的手走,一边走一边说明每一路段、每一巷口和街口可能发生的交通情况,教孩子如何留神保护自己。第二阶段,我让孩子自己走,我尾随于后,观察并了解孩子的应变能力,随时做补充说明与注意。第三阶段,我站在门口接送,孩子有安全感,也不会忘了妈妈教他的“注意事项”。这样养成注意安全的习惯之后,我不目送也能放心了,不过,这几个阶段前后花了我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不短,如果我不说明,旁观者的嘲笑一定会使孩子不愉快,而我也一定不自在。
从这件事,我想到教育孩子时常会遭到旁人的“闲言闲语”。有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年轻妈妈家买了钢琴,每月花千把元请老师教她的两个幼儿学琴,邻居、朋友都批评她虚荣。她伤心地说,我的孩子太好动,我怕他们只动身体而不动脑筋,学琴是眼、手、脑三方面同时动的最好训练,而且一首曲子弹到一半不可以跑去吃东西或玩儿的约束,也是培养孩子耐性及做事有始有终的好方法,再说,现在虽然家境不好,但以后可能好转,到时候有钱而不会享受精神生活不是很悲哀吗?她说,为了孩子的情操教育,为了丰富孩子未来的精神生活,她愿意缩衣节食给孩子学琴,为什么“闲人”要批评她、嘲笑她呢?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用钱的方法与教育孩子的方法,旁人的确不应该干涉人家。
另外,年轻妈妈们最感困恼的,恐怕是老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之不同。有位四十年前教过小学的老奶奶很热心地天天定时间教五岁的孙子读写发音不正确、笔画又太多的汉字,数手指教算术加减法;用临摹、着色方式教学图画。媳妇看孩子学不来,唯恐孩子未上学就怕念书,轻轻地说了两句,婆婆就骂她:“我能教出考上医大的儿子,你能吗?”媳妇不敢顶嘴,除了任她去“教”之外,能怎么办呢?还有疼爱孩子的老爷爷,只要孙子撒娇一声,要什么就给什么。幼童骑迷你脚踏车很危险,妈妈费尽口舌不买给孩子,老爷爷从乡下来,看宝贝孙子想一部车子想得茶不思、饭不想,就偷偷出去,杠回来一部全新的。他不了解都市的交通情况与乡下大不相同,他的“爱”很可能变成“害”,但买都买回来了,媳妇能怎么样呢?
很多人对“关心”与“干涉”分不清楚,很多老一辈的不知旧的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新时代,更糟的是“爱”与“溺爱”分不清。年轻妈妈们遇到这类困扰,要怎样在不伤害感情的范围内,婉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维持自己的原则呢?好好动动脑筋吧!主妇的“为人处世”是一门需要很大耐心与修养的大学问,不能不下功夫啊!
管教别人的孩子不礼貌吗?我家住在一所小学附近,上下学时间我有事出去,看见巷口或街口有背书包的小朋友,我就自动上前招呼,牵起他们的小手说;“来,伯母带你过街。”孩子们总是奇怪地看着我这个陌生人,有的抽回手拒绝我;有的一脸害羞,像机器人一样倕硬着表情让我牵他走。很少很少遇到活泼愉快地对我微笑,礼貌地向我道谢的。
显然孩子们不习惯受陌生人的保护。我们的社会像我这样“鸡婆”的人很少吗?为什么要这样冷漠?其实你保护了别人的孩子,别人也会保护你的孩子,这样的互相关照观念为什么不能建立呢?人人知道马路如虎口,幼小的孩子需要靠大人的照顾与保护,不是熟人的孩子就不用关心他们吗?儿童是明日社会的资源,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社会共同的宝贝,每个大人都有责任照顾、保护他们呀!
中国人是奇怪的民族,在公共场所碰到熟人总是大声寒暄、愉快谈笑,但是遇到生人就如同遇到来自不同星球的异类一样,冷漠而毫无表情;西洋人就不同,他们在电梯里见到陌生人也总是点点头、笑一笑、打一声招呼,这么亲切的西洋礼貌,为什么我们不学呢?
不管拒绝陌生人是民族的天性还是存有警戒心,为了保护下一代,我们实在应该拋弃这样闭塞的观念了。因为社会转变,父母双双出外工作的家庭越来越多,有时候小孩子留在家里没人看管,好动的他们又喜欢到处乱跑,喜欢玩危险性的游戏(例如:爬墙、翻窗子、攀登鹰架、去瓦片、扔石头、打架、互射橡皮筋、在巷口玩过家家、在马路上玩皮球等他们浑身是劲,玩起来精神一集中,忘了身边儿的危险。如果路人有“好管闲事”的习惯,能够加以阻止或劝导,不是可以避免很多意外事故发生吗?
中国人所以不爱管别人的闲事,主要是被管的人往往不能欣然接受。因此,一般人常有“管教別人的孩子不礼貌”的想法,看到邻居的孩子背着父母做不规矩的事,也不敢去告诉他们的父母,多半只摇摇头,视若无睹地随他们去了。
我曾经有过痛苦经验。有一次听孩子说,邻居的八岁小男孩子儿骗取隔壁一个五岁小女孩儿的钱去买泡泡糖吃。我好心地悄悄告诉小男孩儿的妈妈,叫她留意一下,问问孩子买泡泡糖的钱是哪儿来的。没想到那位妈妈听了气得像疯了一样,一句也没问孩子,抓起扫帚柄就猛抽猛打,我惊慌跳上前,用身子挡住那位不知原由而突遭毒打的受惊小男孩儿,苦苦哀求她息怒,她却更大声地边打边骂:“死孩子,你叫妈太没面子了,我们家穷得没饭给你吃是不是?饿鬼、馋鬼,谁叫你不长眼睛,找个不会管教孩子的笨娘来投胎,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不知是不是故意的,在她乱骂乱打中我也挨了一棍呢!
她的气语明明是冲着我说的,我羞愧之余好后悔自己的“多嘴”,打从那次以后,我就再也不敢说别人的孩子一句了。可是,年事越长,越觉得中国人这样的观念是儿童教育上的损失,所以前几年在联合报写“和风集”专栏时,我就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拿出幼吾幼的爱心,多关心照顾别人的孩子。你管教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也会管教你的孩子,只有这样的互相照应,我们的孩子才不会变坏,也才得以安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