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宝宝
寓教于乐,育儿启蒙的首选平台!

从小园生变成小学生

06-04 15:20 好宝宝 87

新小学生们已进入开学后的第2个月了,论坛中,小学生妈妈的讨论也更为激烈了,从小园生变生小学生,远非只是身份上的改变,各种调整和适应正在进行中。我们选择以下的文章给小学生妈妈,希望有所帮助。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是一种转型。

从小园生变成小学生

从小园生变成小学生

由于这种转型,孩子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孩子与社会渐行渐近——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型将成为其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起点。

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不同

相对于幼儿园而言,小学一年级最集中的特征是它与社会的逐渐对接,尽管学校仍然是学校,和社会相差甚远,但是从小学一年级的生活、作息时间范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主题。这是与幼儿教育最大的不同。如果说幼儿园教育以“抚育”为主,兼顾学习,那么,小学一年级教育则完全转向了学习;如果说幼儿园更多的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更注重“自理”和“自立”;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更多的是“朦胧”,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是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贯彻其中的自然是“学习”的深化与完善。这既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行为特征,也是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自然形成的教育转变,是其自身的规律使然。

行为的规范性。幼儿园同样有着明晰而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规范往往成为一纸空文而束之高阁。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不能妄言其他。而这个时候的老师,也更多的承担了“保姆”和“保育员”的角色。小学一年级的不同则在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所欠缺的只是“点拨”和“自律”。在这个时候,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且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纪律约束的“刚性”。幼儿园有纪律,但是这种纪律的约束力普遍带有“弱化”的倾向,属于纪律的“软约束”。小学一年级则由纪律约束“软化”向纪律约束“硬化”转变。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着诸多不适应,但是考虑到未来社会的角色要求、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严酷性,这种转变又不可避免。

上述的不同恰恰反映出小学一年级由生理“断奶”到“自立”的艰难历程。

教育的着力点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一年级孩子,父母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方式,塑造其优秀的思想品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其终身都是有益的。

思想品质教育不能忽视。这是老生常谈,但在这里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年级孩子的心灵恰似白纸,没有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此时,植入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讲述一篇“雷锋的故事”,看一部优秀的卡通片都将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旦某一首歌、某一个故事或者某一部电影与其灵魂产生共鸣,将对他的终身成长产生推动作用。相反,此时如果用消极的文化影响他、侵蚀他、腐化他,那么也许他的一生就会因为这极偶然的文化输入而被葬送。当然,一年级的孩子理解力比较差、思维系统黑洞较多、科学推理十分困难。这些特点决定了父母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不可能要求太高。因此,思想品质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特有的角色意识上来。比如,可以从如何做一个好孩子入手,最终升华出如何做人这篇大文章来。同时,考虑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轨之中,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华民族必然伴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双重引擎而实现振兴。此时,给孩子们培养一点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意识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竞争观念、个人价值、执行力、领导力、电子商务、信息社会等诸多理念。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现代社会强烈的时代气息,培养他们与未来社会紧密相连的逻辑依存性。

立足“心智”。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应该看到,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准则不管好坏,都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而这些,归根到底来自于儿童或者少年时代的习惯与养成。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儿童时期的印记总或多或少的带入成年。而在成年之后,好习惯要继续张扬十分困难,坏习惯要马上克服,亦绝非易事。现代社会对人的学习力的要求,对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要求,对人的社会适应力和忍耐力的要求都超过了以往。养成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平常心”恰恰是当代国民教育的软肋。因此,规范性也好,养成性也罢,这些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心”的培养上。没有“心智”的教育,一切习惯和养成都将成为无灵魂的材料堆积。所以,在一般习惯和养成性教育的基础上,注入“心”的培养。将“心”的灵魂和“习惯”、“养成”范式结合起来,才能牵引孩子们快乐健康的长大。

全方位的知识积淀与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已经成为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不仅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而且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也要求如此。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创新,持续创新,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无法回避。事实上,作为一年级孩子,每一门学科设计都有它的针对性和存在理由。比如,语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更是培养思维方式和素养的良师益友。数学则不必说,它基本成为所有学科的根基。“数据化”和“信息化”的高楼大厦均是建立在“1+1=2”这些砖瓦之上的。没有“1+1=2”的基本判断,就没有“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巍峨与壮观。至于美术和音乐等课程更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技能素养。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说哪些课程重要,哪些课程不重要吗?

当然,仅仅给孩子灌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孩子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素质与素养。这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无论是艰苦的学习,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课堂。父母应让孩子独立去面对、去分析、去判断,让他们自主的去感悟、去思索、去处理,无论结局如何,对他们都是很好的锻炼。实践出真知,唯有这种面向社会、面向孩子的开放式教学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您可能需要
热点文章
  • 从优生的角度讲,生男生女都一样,关键是要“优生”,以得到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重男轻女的结果势必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人们很早以前就希望生男生女能随心所欲,但是迄今为止,决定人类性...
  • 准备:1.在准备怀孕前,正确测量基础体温,突然下降的日子是排卵日,如果不能确定,可以到医院检查子宫颈黏液来帮助判断;2.在排卵日当天或第二天性交,因为此时阴道分泌物呈碱性,有利于Y精子的存活;3.每天...
  • 准备:1.每天都要正确填写基础体温表,以协助确定排卵日,不能确定时,到医院检查子宫颈黏液;2.在无法确定排卵日前的2至3个月,要利用安全套避孕;3.最好在排卵日前两天性交;4.需采取有利于生女孩的性交...
  • 《当代生活报》科学家说,想要男孩的夫妇应该戒烟。日本和丹麦科学家在某医学周刊上联合发表的一份新研究报告表明,受孕前后吸烟的夫妇生男孩的可能性比较小。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安妮,格蕾特。贝斯科乌教授在接受采...
推荐文章